烦躁则内热,故以小便辨之。 设有胸满□痛等证,则知少阳之外邪未解,故与小柴胡汤和之。
下利清谷,不可攻表,汗出必胀满。苟不知此,而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,目眩胸满为少阳之邪,发其汗,两阳之邪乘燥入胃,则发□语。
加白术者,燥中湿也。 少阴病自利清水,谓下利无糟粕也。
所为伏气者,如感冬令之风寒,其重者,伤于荣卫,实时而发者,名为中风、伤寒是也;其感之轻者,伏藏于肌肤,过时而发,名为温病是也。脉经云:灸厥阴俞。
此证虽不曰小便不利,而小便不利之意自在,若小便利则水不停,而厥悸属阴寒矣,岂宜发表利水耶!方有执曰:『金匮』云:水停心下,甚则悸者,是悸为水甚,而厥则寒甚也。少去声涩音色嗢乙骨切腠音凑六气之邪,感人虽同,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,何也?
藏厥者,阳气将脱,藏气欲绝而争,故藏厥为死证;若蛔厥者,藏气虚寒,而未至于绝。证既不同,法亦各异喻昌曰:发热以上与前条同,而汗出,不恶寒,反恶热,身重,四者皆阳明之见证,所以汗、下、烧针俱不可用。